经常在讲经时加入荤笑话。 再次遭到嘲讽后,林灵素大怒,指着其他道士说:“我少年学佛,青年游历蜀地,拜蜀山道人赵升先生为师。自此学得《五雷玉书》,能行五雷正法,尔等又有谁掌握雷法的?” 一个道士说:“你既会雷法,且来劈我看看。” 林灵素道:“我学的是五雷正法,又不是五雷邪法,自当斩妖除魔。伱是道门中人,我伤了你便为残害同道,除非你自认是那妖邪之徒!” 道士们一通吵闹,温州知州最后拍板道:“林先生既然会雷法,那便一道解入京城吧。” 及至夏季,东京城里,已经聚集上千个道士。 真正的修道之人也有,但更多的属于“妖魔鬼怪”。随便看了几本道书,就说自己学得秘法,甚至有神汉也伪装成道士,只求在皇帝面前搏一场富贵。 《西游记》已经送到京城,跟无数道经混在一起。 此时的道官还很少,需要等到秋天,才进行大规模的道官考试。 因此只有寥寥几人,负责整理那堆积成山的道经。 汪齐之是开封天庆观的一个道士,他属于没啥追求的日子人,却被师兄举荐来整理道经。 他的顶头上司是个文官,名叫黄裳,如今正坐那儿唉声叹气。 黄裳今年刚好六十岁,看着满屋子道经,很想提刀冲进宫里,把宋徽宗那个昏君乱刀砍死。 因为他不但是进士,还是元丰五年的状元! 堂堂状元公,竟被派来整理道经,这事儿也就宋徽宗干得出来。 何止是侮辱? 简直把人踹翻在地,又一脚踩在人脸上! 哀叹愤懑之余,黄裳还得干活,平心静气乖乖读道经。 读着读着,黄裳就开始打瞌睡。 他以前喜欢修道不假,但那属于业余爱好,现在却变成了繁重工作。 搜集的道经太多了,不但要全部读完,还得整理编撰。他这位状元公,仕途已经毁了,后半辈子都得跟道经打交道。 如果黄裳真的悟出《九阴真经》,他第一个报仇目标就是宋徽宗。 黄裳在打瞌睡,其余道士也差不多。 汪齐之已经睡醒一觉,翻开《道经》继续看。边看边批注,然后贴上纸条,注明这本道经的类型和内容。 旁边还有一大摞呢,他打着哈欠伸手去拿,不小心把经书撞倒大半。 经书堆里,出现书稿,用麻索随便装订。 手抄本? 汪齐之瞬间来了精神,但凡是手抄本,多半就属于珍贵道经,地方道观保留了正本。 取来一看,汪齐之一脸迷糊。 《西游记》是什么鬼? 宋代还没有长篇,汪齐之瞬间就看入迷了。他完全不知道是讲佛家取经的书,因为开篇的道家味道很重,接下来又是一个关于猴子的爽文故事。 一连几天,啥事儿不干,汪齐之都在上班划水读。 直到唐僧出场,汪齐之才觉察出情况不对,咋又变成和尚到西天取经了? 越读到后面越迷糊,这本,到底是佛书还是道书? 明明有大量道家术语,偏偏主角是个和尚,而猪八戒、沙和尚似乎又是道教神仙下凡。孙悟空的身份就更模糊,道家佛家都占齐了,还有儒家圣王大禹的治水神针。 等把全部读完,汪齐之若有所悟。 于是重新翻阅,把里面的诗词全部誊抄下来,对照情节领悟那些道诗。 有些道诗,一解便透。 有些道诗,却又似佛家偈语,他怎么理解都搞不明白。 越想越觉得头疼,趁着休假一天,汪齐之带着誊抄的道诗出门溜达。 看着满街的繁华景象,汪齐之脑子清醒许多,于是又想起那些道诗,忍不住掏出来边走边读。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汪齐之嘀咕道:“这明明是一首佛偈啊,半点不似道诗。” 汪齐之一路走累了,坐在家桶盆店门口,再次认认真真反复读诗。 这家桶盆店,前店后坊,只雇了一个箍桶匠。 甚至除了老板,连个伙计都没有,箍桶匠还得自己把桶搬出来。 把新箍的木桶摆放好,箍桶匠听汪齐之反复念诗,忍不住说:“这讲的是道家内丹术,你这外丹道士自然不懂。” 汪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