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征漠北,平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
“我这永乐盛世,可比得上你的洪武之治?我这永乐一朝,可还入得了你法眼?”朱棣眼神深邃。
“等皇爷爷知道你造反,能把你皮扒了……”朱高煦嘀咕一声。
当然,这话,他也只敢在心里嘀咕,表面上是半个字都不敢说。
“你们说,我这一生的功绩,洗的清我的罪名吗?”朱棣又背对众人,淡淡开口……
姚广孝笑道:“功是功,过是过,你都当皇帝了,还在乎那么多干什么?”
朱高炽也拜到:“爹,大明有如今盛世,皆赖您之功也!”
朱瞻基也赶忙开口道:“您北抗强敌,编撰永乐大典,文治武功都算得上一代帝王!我相信,功过之间,后人会公允而论的!”
闻听此言,朱棣终于笑了。
旋即又转头看向几人,笑问:“那你们觉得,如果懿文太子当了皇帝,与我比起来如何?”
“当然是父皇/皇爷爷厉害,上马杀敌,下马治国,古往今来,又有几个帝王比得上?”朱高炽等人自是恭维。
不过,这话,也的确是真心的。
“哈哈哈,好!”
朱棣一插腰:“就让老爷子看看,朕,不比大哥差!大哥当了皇帝,也未必比得上朕!”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看着这新出来的问题,都笑了……
“朱标与朱棣相比吗?”
他先沉吟片刻,还不等他开口呢,耳边就响起了一阵阵旋律,紧接着,就传来了大明不妙曲!
好家伙……
搞事情是吧!
既然你这么放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秦镇眼睛一转,笑道:“那就从朱标开始介绍!”
“朱标,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母亲为马皇后!”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将朱标立为世子,随着宋濂学习经意。”
“明太祖对朱标寄予厚望,自幼便悉心教导,多方面培养。”
“洪武元年,朱元璋开国大明,正月时,朱标也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朱标这个太子,比历史上所有朝代的太子都要稳,甚至,后世有人调侃说,如果哪天朱标造反,朱元璋甚至会亲自把自己绑了给朱标送去!”
“虽是调侃,但也看得出来朱元璋对这个长子的喜爱!”
“而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许,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也仁慈宽厚,决策果断,明大义,知大礼!”
“不仅可以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对自家的弟弟们,也格外的仁厚。”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不止一次的犯过错误,朱元璋几次想要处罚,可也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替他们求情,免于责罚,朱标这个长兄在众位弟弟中威望最高!”
“毕竟,早年间,朱元璋在外打仗,根本没有空去管那些儿子,朱标自然就肩负起了带娃的长兄模式!”
“那些弟弟们,有时候或许不听朱元璋的话,但却不敢不听他们这个大哥的话!”
“朱元璋虽然小农思想,但不得不说,在培养人这方面,的确不错,朱标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而且还虚心求学,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
“洪武四年,朱标与常氏成婚,洪武七年,长子朱雄英出生。”
“洪武十年,第二个儿子也跟着出生。”
“朱元璋见朱标年纪已长,就开始让朱标监国,熟悉政务。”
“同时,告诫朱标需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三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四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
“同时,朱元璋也以身作则,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政务,到了半夜才歇息。”
“朱标也天天学朱元璋,逐渐成了一个合格的储君。”
“有人说朱标过于仁慈,与历史上的扶苏很是类似,但实则不然……”
“朱标的仁,是对家里人的仁,对亲近之人的仁。”
“他明断是非,知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洪武四大案,有三个都是他亲自操刀!”
“他与朱元璋的争执在于,朱元璋要砍九族,朱标只是在想,殺那么多人不太好,夷三族就行了!”
“由此可见,朱标并非迂腐的仁,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他可以向朱元璋求情,放过谁谁谁。”
“但他知道,这人,与此案牵扯绝对不深,甚至是殃及池鱼。”
“如果是本案的涉事人,他不仅不会求情,反而会亲自操刀,为大明减除祸患!”
“朝野上下,都知晓太子之名,百官无不臣服,诸王无不尊敬。”
“这就是太子朱标。”
“历史上最稳的太子。”
“再看看朱棣!”
“朱棣,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
“朱棣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当时,敌军兵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