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四课  丁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虽然在我们后世的角度来看,这也正说明了李白的可贵之处,纵然被现实磋磨,可仍怀揣着浪漫的‘天真’……但由此可以看出,世族、大家,这些力量对于科举、或者是整个王朝来说的影响。"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这可不是一句戏言。

虽然从隋朝起统治者就有意识地在打压世家,但这等庞然大物是虽死不僵的,只要没有受到致命重创,就完全可以蛰伏起来,静待有朝一日像王谢的谢安那样、东山再起。

就好比科举制,虽然是“公平”的,但世家大族能给下一代的教育资源,是普通寒门能比的吗?世家大族的人脉、阅历、钱财,社会资源等等等等,都不是寒门能够相提并论的。

就算同一条终点线放在面前,世族子弟的起步也是寒门子弟拍马所不能及的。

更别提世家可不完全尽是纨绔了。他们之中有的是挑灯夜读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子。

那么面对有这样的家室、这样的助力、这样的努力的世家子弟,寒门子弟再怎么样能赛过他们?百倍、千倍的努力吗?

可努力总有上限。比不得就是比不得,这是一个对于平民学子来说甚至有些绝望的循环。

如果真的能够一样,那为什么现代社会中,比起古代来说已经公平了太多太多太多的现在,仍然还有那么多大山里的孩子走不出来?他们难道不知道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吗?难道是他们不想吗?

历史,从来都是一样的。

在千年后的今天都尚且如此,那么千百年前、又待如何?

这种“公平”只会更艰难。

“这些世家大族,在黄巢起义后一路南下、又北上、再到长安城,这一路的屠杀中,死伤无数,折损惨重。所以后世也有人说,黄巢的这场起义,清肃了把持华夏数百年来的世家掌控一切的现状,也让‘世族’这个存在,再无力去做什么——在之后的宋元明清中彻底蛰伏了下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李晓诗没想那么多,她对黄巢起义的看法还只停留在收集资料

时看到的“黄巢为华夏割掉了这六百多年来的瘤子”这里。

说完了黄巢,说完了天街踏尽公卿骨,就要继续推进程了。

“有了长安城做根据地,四面八方的人就都知道来长安打黄巢了,黄巢的一名手下也突然叛变,后来,大势将去,黄巢不得不出逃往东,据说黄巢军离开长安后,回到长安的唐军对城中又是一阵屠杀,因为他们认为,城中百姓拥护帮助了黄巢——最后黄巢起义、以黄巢的落败结束。"

作为观众的百姓人人沉默。有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哀伤。

要么说不管怎么样遭殃的永远是大家呢。

皇帝们大官们争权夺利,干百姓们什么事呢。

是百姓们逼着皇帝弃城逃跑、逼着叛军速速入城、逼着叛军称王称帝入主皇宫、逼着叛军杀死抢掠自己的吗?

明明叛军入城被屠杀凌虐的是百姓,可为什么朝廷大军回来后,被屠杀凌虐的一样是百姓?百姓何辜。

百姓的性命就不是性命了吗?只能怪苍天无眼、世事无常了吧。

盯着天幕上的李晓诗,有人忍不住想:如果他们生活在李晓诗的时代——可很快又摇头,甩掉了这不切实际的奢望。

……只可惜、生来如此,命比纸薄啊。

“黄巢的这场大起义,对于李唐的政权来说,是致命的,因为长安城再次被攻下,以往一直没有爆发出来的各种矛盾彻底被激化,基本没有了回转了可能。”

“而黄巢起义结束后,李唐内部的斗争却没有结束,几个大的军事首领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最后获胜独大的,是一名叫做朱温的节度使——朱温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叛变了的、黄巢的手

下。”

"朱温投降后,和其他藩镇一起镇压了黄巢起义,又兼并了其他的大小割据的政权,后来杀害唐昭宗,立了唐哀帝,再后来又杀了唐哀帝。"

属于朱温的篇幅并不多,李晓诗说的也不多。历史课本上这些内容也更少,只不过是被并在黄巢起义部分里的一小段而已,更没有之前的安史

之乱和黄巢起义听起来那么血腥。

/>

李晓诗用平静地口吻道:“公元907年,朱温自立为帝、建立了梁朝政权,改元开平,定都汴州,史称后梁。唐朝就此灭亡。"

从公元618年建立、到公元907年灭亡。

二十一位皇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祚。

从起兵反隋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盛世繁华、生灵涂炭,最终,大厦倾颓,化作尘烟。

这个拥有着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少见的灿烂辉煌时期、拥有着与为华夏民族筑骨画魂的秦皇汉武并列千古一帝的千古名君、还拥有着华夏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有着数也数不尽的诗词大才名篇佳作、在整个华夏史书上都算是极其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

这个无论是极盛还是极衰、盛世还是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