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
这人似乎还没反应过来当下的状况,愣愣看了看怀里被塞的东西,顿时跌坐在了地上。刚刚……刚刚陛下的遭遇他还看在眼里,难道轮到他了?
怎么会是他呢?
他……明明什么也没做啊!
天幕外,有不少相识的官员都认出了这位“幸运”观众,大为不解。陛下弃城,被拉上去惩罚是一回事,但这贺兰……又做了什么?
镜头前,李晓诗却没说这位观众,只是又接着刚刚长安城破的话题继续说。"其实长安城要破,也没有那么容易的。"
“就算安禄山起兵反叛,河北众地差不多都在他的管控下,很快就沦陷完了,但要想真的毫无阻碍地拿下长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甚至当时在河北境内,叛军都遭到了一定的挫折。”
她看着笔记,道:“安禄山的反叛是有准备的,所以他预估了所有有可能遭遇反抗的名将们,但没想到,河北二十四郡全部沦陷的情况下,还有一处是叛军强攻都没能拿下的——而驻守那里、带兵抗敌的,却只是一位书生。这位书生,就是我们上节课曾提到过的唐代的书法大家,'颜筋柳骨'的颜真卿。”
“颜真卿是遭排挤出京的,但在到达平原郡后,他就发现了安禄山必反的事实,可没有人会相信他——当时的朝廷,可是安禄山起兵造反一路打下来的消息传到中央、唐玄宗都不会相信的朝廷啊。所以颜真卿就自己安排提前准备,终于在劫难来临时成功守住了一郡,也成为了周围郡守们带兵归附联合抵御叛军的主心骨。”
她没有展开地图,只是口述着地理位置:“当时洛阳被攻破,叛军继续南下,是颜真卿鼓励军心,带着军队攻打叛军老巢,为对方制造麻烦的。他曾经一天收复十七个郡县,而后成为河北二十万联军的盟主,甚至在全家被叛军虐杀肢解最后只能找到一
颗头颅的情况下、为了收复河山,依然忍着悲痛去和大部队汇合——这样的战绩和经历足以震撼人心。"
“可、如果连一位书生都能有这样的谋略,那当时的唐王朝,人才难道会少么?难道就真的没有人能抵御叛军南下的铁蹄吗?"
李晓诗叹了口气:“当然不会啊。”
“从唐朝建立起始,唐朝的人才就一直不少,而整个朝廷也都是武德充沛,一直在向外扩张领土,能打的将领自然也有——有安禄山这样有异心的,那当然就也有忠心耿耿的呀。"
“唐朝名将高仙芝,任安西节度使,虽然身为高句丽人,但为李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打败吐蕃,收服石国等等等等。高仙芝手下,还有另一位能人,叫做封常清。唐朝的名将那么多,像是郭子仪他们,为什么咱们要单独提一下名声没有他们响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呢……"
李晓诗声音幽幽的,“因为他们所守的这座城池、他们两个人的命运,完全是唐玄宗自食恶果的另一个具体展示。"
“刚才我们提到,想要打长安,就要先打洛阳和潼关。而高仙芝封常清两位,正和这两座城池都有着关系。洛阳的时候就是这两位就地拉起的流氓混混百姓部队抵抗的,但仓促之间这样的部队根本打不过训练有素的叛军,于是只好撤退,直到潼关。"
“潼关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高仙芝据守潼关,这才绊住了安禄山的脚步。”
“与此同时,刚刚说到的郭子仪这个华夏历史上都数得上名次的大将军正带领军队在叛军后方大杀四方。安禄山心急火燎,退有郭子仪,进又是死啃啃不下的潼关,那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
哭得脑袋都有点疼的李世民心中也很焦急。
不管安禄山怎么办,潼关是绝对不能丢的。有高封两位在潼关据守,牵制住安禄山,才能有郭子仪在后方屡屡打胜的发挥余地。
潼关很重要啊!
突然,李世民听到李晓诗冷笑了一声——这个和她年龄完全不相符合的动作由她做出来,李世民的心立刻凉了半截。
果然,他听到她道:“还能怎么办,安禄山朝中‘有人’啊,怕什么?反叛的道路上遇到难题?当然是干爹替你解决了——李隆基下令,在潼关现场斩了封常清和
高仙芝。"
李世民眼前一晕。
阵前斩将……阵前斩将!斩的还是如此有大功的将!!李隆基这是造的哪门子孽?!
"不过还好,接替高仙芝封常清的,也是一个名将。这就是我们屡次打败吐蕃的老将军哥舒翰。哥舒翰接替守潼关的任务后,依旧是和高封两位一样,死守不出。安禄山着急呀!"
李晓诗语气微妙,听起来似乎真的是在替安禄山着急一样,观众却都能听出其中对李唐朝廷的嘲弄讥讽之意。
“也不知道我们贵妃的好哥哥,宰相杨国忠大人是不是还惦记着自己妹妹的这个干儿子,反正他是开始给妹夫吹耳旁风了,一直在催促让哥舒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