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六课  丁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但其实在前几年的时候,贞观一年二年三年,当时唐朝境内很多天灾,饥荒蝗灾大水等,而且国家也没有完全统一,还有突厥人不断地侵袭骚扰,唐朝过得很艰难。”

“不过这一切在贞观上下君臣一心的努力中,终于一一克服。李世民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省官简政、自己还厉行节约,励精图治。仅仅花了四年时间,突厥和国内的很多问题就被解决了。”

"贞观四年,东突厥等威胁被除去,天下太平,四海臣服,李世民被少数民族们尊称为‘天可汗’;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国泰民安。"

为了让这些空泛的文字显得更贴近生活一点,李晓诗举了个例子:“据说当时一整年到头,全国的死刑犯才二十多个人。”足见其安定程度。

跨时空直播间的观众中,无数人再次认识到了,“唐太宗”的厉害之处。

连续三年的大灾、还伴有外敌,但这个叫做唐的王朝,愣是在第四年就完全恢复了生机,且把如同隋末带给这片土地的负面情绪尽数抹去,举国气象大变,欣欣向荣……

而同样被大家看到的,还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汉文景二帝与民休息、汉光武帝与民休息、隋文帝与民休息……于是三个治世出现。

而如今,唐太宗再度与民休息。另一个治世也已经成型。

想要国力强盛……看来真的要让百姓先吃饱。

“李世民吸取隋朝快速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和谏臣魏征

相处默契,传为佳话。”

“他同样还很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当时他的朝堂上可谓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总会有很多的方案给到大家,而杜如晦擅长决断,就和房玄龄配合,被后世称为'房谋杜断’,是贞观时期有名的宰相。"

李晓诗话音刚落,观天台上就是一静。贞观众臣面色各异。

房杜二人相视无声一笑,嗯,一起在后世的“课本”上留名了,也算好事。

李世民脸色也很微妙。

嗯……其他人也就算了,为什么他要和魏征“相处默契”、还被“传为佳话”啊?

这是认真的吗??

这……这让他很难过啊!!他为什么要和魏征绑定啊!李晓诗:其实是我加的,诶嘿~!

毕竟都有人去昭陵读谏太宗十思疏了,大家都对你们俩爱得深沉呀!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在这一时期中,隋朝伊始的三省六部制被进一步完善,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以及决策程序;还重新制定了法律,减轻了不少刑罚;同时增加了一些科举的科目,大力支持大家参考;又严察政绩,不允许弄虚作假。”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教昌盛,百姓安居,唐王朝国力增强,所以这一时期就被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后半部分的内容,李晓诗没有像之前讲李世民秦王时期的时候一样,把他当上皇帝之后的生平和事迹再以那样的方式——列出来,比如某年某年什么灾害、某年某年又打下了哪哪、某某某年他亲征之类,都只大概提了提。

笼统地、全面地。

原因嘛,也很简单。

一来没有必要,因为李世民已经成为皇帝了,他的能力不需要再通过这些内容和军功来向谁证明;二来还是因为李世民的已经成为皇帝了——那么他的未来将会和整个大唐以及上上下下的官员们牢牢系在一起,密不可分。

整个贞观的光华不会是他一人之功,这是个群星捧月,共同璀璨的时代。这个时代中,不会再有像之前那样一人独绽的光芒了。

即便是李世民,那也注定是要融入整个大唐王朝,成为这个时代的一部分的。

如果说他的小秦/王时期,就像是一

部完美的大男主爽文,少年意气,势不可当;那么他的唐太宗时期,就更像是一部群像小说,在这本书里人人都有光彩,他作为主角,也只是其中的一块碎片,所有人携手,一起拼起了这幅盛世大唐、繁荣贞观的千古绘卷。

明明是李世民期待已久的部分,明明在听到之前的内容时他还总在心里默默实时互动跟进,但到了这会儿,听到李晓诗把整个贞观年间的一切都浓缩成了几句话,简简单单地说出——不知道为什么,李世民竟有种眼眶一酸的感觉。

明明是再简单不过的话语,明明一点也比不上说他少年时候更让人热血澎湃,明明没有兄弟阅墙时让他感到无力和悲伤,明明不及“中正看待他”的说法让人有共鸣,明明……

可为什么,听到这浓缩了二十几年光阴的一段话,他却忍不住潸然泪下呢?在贞观众臣默契的装傻中,李世民悄悄揩了一把眼泪。

这是他们所有人的功劳,这是他们无数人努力的结果,让政治清明、让百姓安居,让天下太平。这是他们的愿。

这是他们的果。

他们做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