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三课  丁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汉献帝,他们登基时候的年纪是十岁、十三岁、十一岁、十二岁和九岁。”

“还有一个汉桓帝,比汉少帝要大一岁,十五岁登基,是这些皇帝里登基年纪最大的一个。”

刘秀:..

??

十五岁就最大了的?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十四十五岁登基的也不少,比他们还年幼就登基了的也不是没有,就比如秦始皇,即位的时候才十三岁。

而要论起秦国那个时候的局面,比起东汉这会儿也未必要好上多少,那些权利的斗争一样很复杂,可他还是一步步走过来,并且成为了千古第一的始皇帝。

这么来看的话,东汉这些十四十五的小皇帝们也算不得多小。但,不是人人都是嬴政啊。

他们生长的环境也完全不同。

像嬴政这样自小就在外颠沛流离的,他的成长轨迹和这些小皇帝们就是不一样的。

抛开心性、能力等不谈,只说这些小皇帝们,他们从少时起,能接触到的、陪伴的,就只有一种人——宦官。

那些陪着他们成长,和他们一样、毫无所依的宦官。那小皇帝们长大,想要从外戚手中夺权,该怎么办?

只能利用宦官。

因为他们只信任一起长大的宦官。

于是宦官们权利越来越大,开始代替外戚把持朝政。

但等到下一位皇帝继位,他又会带来新的外戚集团、然后替换上新的宦官集团,再次慢慢壮大。如此循环往复。

虽然李晓诗只说了皇帝们的年龄,但西汉几个人精皇帝显然已经想明白了,刘秀也很快就明白了。

可明白归明白,这种局面,他们这些人又能说什么呢?

说白了,本质上还

是皇帝能力的问题。年纪小,阅历不够,很有可能少时受到的教育也不够,威信更不足,压不住那么多人,做不到在隐忍之后慢慢把权利攥到自己手中,又没有一个能够在灭杀外戚后明辨是非清明政治的脑子,就只能任由王朝越来越乱。

如果这时候换一个有魄力有手腕的皇帝来,未必不能在这种局面中找出一条集权之路。

就比如对于制衡权利的宦官,或许会有皇帝能够用好这一柄剑呢?让它沾上政敌的血,再将这好用的武器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让它翻起浪花——

但那也只是“可能”。

毕竟世事无常,谁也说不准会怎么样,但肯定会比这么小就登基来得好。

而且更要命的是,如果这些势力只顾内斗争权,眼光只放在这一亩三分地、无视朝堂之外的话,那恐怕会有一些意料之外又预料之中的东西……将在他们短浅的目光看不到的地方慢慢发展、然后成为庞然大物。

事实上也和他们推断的差不多,李晓诗念了一下课本上“皇帝借助宦官除掉外戚、再一轮又轮换”的局面,然后把课文旁边的“相关史事”说了一下。

"当时的一个外戚、叫做梁冀的,他先后立了三个皇帝起来,独自一个人掌管了朝政二十多年。他全家都很嚣张,对皇帝和对百姓很霸道。他们家把数千名百姓弄来当了自己的奴婢,就连全国各地给皇帝的朝贡,都得先到他家。"

"当时汉质帝九岁,他对此有点不满,就说了一句梁冀是跋扈将军。结果梁冀直接命人在饭里下毒,毒死了汉质帝!——汉质帝可是梁冀的外甥啊!”说到最后一句,李晓诗只觉得那种听说王莽逼死自己儿子的感觉又来了。

这些人真的太冷血了,为了权利,简直是什么都可以不要。汉代的皇帝们已经默默无言了。

百姓们听了皇家的这种事,却也都觉得触目惊心。

那可是皇帝老爷啊,他们这些当官的敢毒死皇帝?可真是太胆大包天了。而且那还是甥舅关系吧,这么嚣张,真的不会遭天谴吗?

李晓诗对着课本总结:“在这种轮流把控朝政、随意诛杀异己,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的情况中,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要严格地说起来,一个王朝的兴起是多么困难啊。但如果它要走向衰败,那真的很简单。

>也就三言两语能概括而已。

观看天幕的老百姓们心生感慨。

社会混乱,人民遭殃,百姓遭难——谁说不是呢,不管那些人谁当皇帝,受苦受难的都是他们这些无辜的人啊。

观众们还在叹息,李晓诗已经熟练地承上启下,拉着话题进入下一个篇章:“东汉后期朝□□败,时局动荡,百姓们流离失所。在这种局面下,社会上下民不聊生。就好比是秦末、新朝末年那样,自然而然会爆发一种反抗——起义。”

“农民大起义。”

“当时有一拨人,经过十年的默默发展和传教,信徒人群已经扩大到了数十万人的规模,他们的教派名字叫太平道。太平道的创始人是张角,在公元184年的时候,张角他们发起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头上都系着黄颜色的头巾,开始打东汉王朝了。"

对于张角,李晓诗还是知道一点的。

或者说不止张角,而是三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