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在系统默认中了,根本不需要他再浪费时间。那么身为统领一方水土的人,嬴政要做的就是,在保证自己领地安全的大前提下、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
首先,他做的就是调整律法、尝试开民智。
先让治下的“民”们把官府颁布的律法等——熟知,然后又从他们之中征调人才,为官府办事,再继续颁布新的政策律法,如此一茬一茬,循环往复。
在这个期间内,那些一开始就被他调起了怨愤的发难财的富户们,根本连扑腾都没扑腾几下就全被按得死死的。嬴政没有轻易杀这么多人,只让他们变成了普通役夫,去垒盖城墙,顺便又充盈了一下财政罢了。
像是建立势力,压下反对的声音,给自己腾出一个尝试政策的地方,这种操作他实在太顺手了,根本就没花什么时间,剩下的全在尝试新政。
不止第一次,第二次也一样。
第二次他的地点是在南方水乡。这个就更好搞了。
南方没北方那么乱,甚至家家户户还都没到养打手的程度。而且这里家家富裕,虽然阻力大,但助力也更大,因为识字的人也更多了。
在堂而皇之杀掉一地长官,又一次拿下位置后,嬴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第二次尝试。
已经做过一次的事他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上一次的政策中觉得还挺好用的就拿过来继续,不好的就放一边,在这个基础上,他把重心放到了农业上。在鼓励百姓识字的基础上,加大鼓励种植的力度。
他要试试,在教化了农夫后,还要用什么手段,才能刺激他们继续为国家种地,不会因为有了知识和文化就飘了。
——而事实证明,种地是华夏老百姓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知道官府愿意免费教授大家识字
后,各家各户虽然都很高兴,但也没有一股脑地全涌去学习。反而大多数人都是从家里挑出了年轻机灵的小辈,让他们去学,然后剩下的人继续老老实实种地。
在很多农人看来,一家有一个识字的就够了,一个不干活的就可以了,多了也养不起。就算是官府有什么令书公文,一个会识字的不就够给他们一家念的啦?
更别说官府还鼓励种地呢,没见那些官差们天天下来看,苦口婆心劝他们种这个种那个的,不仅教他们怎么种,甚至头一年还会免费给他们提供种子和其他便利。
而在那些愿意多点人识字的人家,他们也是学了字之后依旧继续种地。不是人人都适合走仕途的,老百姓们自己就心里门儿清。在这种现象之下,嬴政对于农夫识字、开民智的倾向越来越大。
他们懂字,那朝廷也好管理他们,能省很多事。
之前之所以坚持法家愚民政策,更大的原因是担心他们会在识字后心性不定,导致国家无人种地。
而现在知道他们心其实很定,只要能吃饱喝足就可以,嬴政心里的偏向也越来越重。
然后,在农夫这边得出结论后,嬴政开始转向商业下手,去试着在这个群体中又能做出什么改
变。
天幕前观看他家陛下直播游戏的众位大臣看得目不转睛,也都接连陷入了沉思。
他们这些大臣都知道,他家陛下这次根本就不是奔着夺第一争霸业去的。
他去游戏里,更多的还是为了没有任何成本地试错,去在这一款虚拟游戏中尝试摸索怎么样是对大秦更好的路子。
而这两次游戏下来,他们也都看明白了,有些和他们思想观念大不相同、甚至被他们所不齿的东西确实不是一无是处,相反,有的还确实很有用。
大臣们心情复杂,但也都没有忘记在观看的同时笔杆子飞快舞动记下自己的心得。只能说这些秦朝的官们不愧是在一个卷王老板手底下做事的。
而在其中,李斯更是心情最复杂的那一个。他拿着笔半晌,一个字都没落下,反而微微有些出神。
他发现,在他心里,陛下的位置越来越重,甚至逐渐超过了法家。
而如果放弃一些一直坚持东西,能让他家陛下离目标越来越近,那他其实也没想象中那么抵触。
而且,试着改变一下思想的话,不仅对陛下、对陛下的大秦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就连他李斯,是不是也能成为一个开创“新法家”的思想家、或者政治家?
李晓诗之前对那些人的评价他可是都听着的,他李斯当然也能算个什么什么家。
虽然这种想法对于一个拾前人牙慧的后世学者来说是很大逆不道的,但,那有什么?儒家那些人就敢说自己自始至终都没有改过孔子的思想吗?
想到这儿,李斯忍不住轻轻呼出一口热气。有点激动。
像嬴政这样圈个地盘出来、确保有自保之力之后,就一心一意搞内务的其实很少。就算是杨坚,那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夺天下扩地盘,然后才开始休养生息的。这排前边的、几乎两场都打满了时间周期的皇帝中,多的还是去打天下的。其中以朱元璋和朱棣、还有康熙为甚。
朱元璋两次都走的同一条线,跟着一帮子村民白手起家,逃荒中慢慢扩充队伍人手,然后逐渐有了去跟山贼对拼的力量,拼着拼着队伍越来越大,不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