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课  丁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李晓诗刚刚说的内容。

暴/政。

她说,秦的——暴/政。

嬴政略略有些困惑。

他曾以为,后世即便论他们是暴秦、苛秦,他也完全不会在意,毕竟他的是非功过,自有上天在看。只要是为了开万世太平、求天下永昌,秦千世万世,那随便他们怎么去评。

但这些日子下来,他见到了华夏五千年的兴衰,看到了很多远超时代的东西,又知道了他的“以为”、最终也只不过是虚妄,大秦两世就亡了——只在他死后三年。

而后世之人,对他的功绩推崇至极,对他的政策赞不绝口,可见李晓诗的这“课本”并非是什么心存偏颇之人编撰的史书,反而是力图全面地去记事记人。

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这史书之上,它仍然清清楚楚地记载着:秦的暴//政。

千秋万代已成泡影,那,他一直以来所信奉的、是不是也不是那么的完美无缺?

嬴政微微凝神,睁开了双眼,看向了小天幕中的李晓诗。

他有种预感,从之前李晓诗提到“让老百姓们都做笨蛋,对你们的国家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时候,那层在他心中生出、始终盘旋,挥之不去的薄雾,今天或许就要散了。

他那零星的、似是而非的困惑,也许很快能够找到答案了。

李晓诗的声音又一次响起,继续说着:“第二部分,是陈胜吴广起义;最后一部分,是楚汉之争。"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华夏的事业,还实行了许多巩固一统的政策,而且他所使用的郡县制度等等也一直沿用到了后世,秦的功绩的确震古烁今,但秦朝还是很快就灭亡了,这其实也不能全部归咎于二世的无能——因为在秦始皇的统治时期,就已经为秦的灭亡埋下了隐患。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李晓诗抿着嘴,嬴政听得出神,心

说是啊,是什么呢?这次的课堂听完,能够得到结果吗?但其实根本不用等到这节课结束,李晓诗就很快给出了答案。

“因为秦始皇的统治具有两个特点,一、暴/虐,二、急于求成。”嬴政瞳孔微微一缩。

一叶障目,越是浅显的道理越容易被人忽略,对于他这样的帝王来说,竟也忘记了这么简单不过的道理。

……原来如此,原来他这么些天一直在思索的点,竟是这个原因。

李晓诗当初说起政策,又提到后世的百姓时,他就在私下里想过:李晓诗话语中流露出来的苦恼、是基于她对自己生活的认知上的,那么也就是说,她的观点,很可能代表着后世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然而在这个前提下,后世既然认可他的制度,却又不认可他的一些政策,这之中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

现在他知道了。

通过“秦始皇统治的特点”,他知道了后世对他的评价认可又否认的原因了。

他们认为,他的手段和统治,都太过于“急”。虽然超脱于时代,但步子试图迈得太大,有些急于求成。

知道了原因,嬴政倒也平心静气起来了。

后世人有后世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不见得会适应当下,但他们的观点也不见得没有可取之处。旁的不说,搞“天幕”这种大场面、跨越时间把一个小丫头送到他们面前,费时费力,如果只是为了来诞骗他们这些“古人”,又有什么意义?

既然不是为了坑害他们来的,那自然是可以听听看的,而且像是火药、造纸术,都是后世赠与的,他们是实打实的可以从中获得好处的,当然不会因为区区几句话就发火暴怒。

——嬴政是如此想的,但对他而言,这其实也是天幕滤镜的功效,毕竟天幕和现实的人不一样,如果换做某个百姓在他议论“秦始皇的暴/虐”,他肯定还是要发怒的。

但嬴政这会儿心平气和,只当天幕不是在评论自己,可其他人就没这个心胸了。

许多秦的大臣登时就不乐意的,尤以法家为代表的几人最为不悦。王绾则是默然叹息。

李晓诗扔完了炸弹,开始按着课本上给出的脉络、以及老师给梳理的内容,仔细地捋起了为什么会这样评价。

“在秦始皇一统后,他先后颁布了很多的政策,就比如我们之前说到的驰道直道、灵渠、

长城等等,这些都不是他一个人能挥挥手就完成的,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钱粮资源去支撑的。那我们就来仔细看一看,以秦朝当时的政策和人民,要去推行落实这些政策,到底会给国家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局势吧_"

“经过了之前几次的内容,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早在秦国时候、商鞅变法,就是在重农抑商。秦国一直在大力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就算是颁布不许农民读书识字、不许农民和文化人来往、不许农民离开户籍地等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好好种地,给国家交粮食。那么到了秦朝,百姓多数还是要种地的,因为自炎黄始,我们华夏人的根就是土地,就是种吃的。但在秦朝,农民的农税,达到了三分之二、再加上收税过程中的消耗,那也就是将近百分之七十了。"

夜色漆漆,无数朝代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