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3章 感谢京矿和分包制,终于迈入了穷鬼帝国主义的门槛  忧郁笑笑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蒸汽工厂对人力依赖还是很大。许多的环节,必须是人力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的商人率先搞出了一套新玩法。

大工厂把订单拆分成多块,分包给各个小工厂。小工厂再将产品拆分成若干块,分包给附近各村,充分利用零散人力。

……

以斧头的生产举例:

一家小型冶铁工厂利用灌钢法,得到固定比例的铁水。之后用大工厂提供的模具浇筑。

快速成型,然后淬火。

附近,

A村的村民,负责加工斧头柄。

B村的村民,将堆积如山的斧头柄和斧头组装起来。

C村的村民,负责简单开刃(无需锋利,用户自加工,反正没有差评)。

最后,

先装箱,后装船,由海船送去旅顺。

以棉衣举例:

由于没有缝纫机。

附近的村民们从工厂领取半成品和纽扣之后,拿回家完成针线环节,再送回工厂。

虽然针线水平参差不齐。

但想来,流民们也不会挑这个理,依旧没有差评。

质量不重要,数量很重要。

当然,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总营业额看起来很高,工厂的单件利润率没有那么高。但架不住规模大啊,规模是个可怕的的字眼。

……

浙江人“全民皆商”、“全民皆工”的分包制玩法让同行友商们很焦虑。

高端的商战,就是偷师。

既然浙江人已经摸着石头过了河,那江苏广东也可以摸着浙江人过河。

派几个精明的人去当地转悠打听一圈就明白了。

直接照抄作业。

在熟人乡土社会,农夫们在农闲时都可以帮着做点活,成为工厂的灵活雇工。这个模式的风险几乎为 0,双方的信任度都很高,因为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

……

慢慢的,模式再升级。

每一家大型工厂周围都出现了几十上百、乃至更多的下游小作坊。日常合作,互相信任、逐步磨合。

工厂主们终于悟了。

把厂子里那些没多少技术含量、但却十分耗时的零件、生产环节外包出去,才是工厂未来发展的道路。

不需要自己养那么多的专业工人,却能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巨大的订单。

灵活、方便、快捷。

分包模式,看似将利润分给了很多无关的人。

实际上账不是这样算的。

工厂增加固定工人,是件大事。一来多交税,二来各种配套措施固定成本都要跟着上涨。

开过厂的人都懂,短期暴涨的大订单很尴尬。

接吧,就得增加工人、厂房、工具的投资,说不定这个订单结束,就无事可做了。

不接吧,心疼,总觉得错过了一个亿。

……

自此,吴国的工业化开始一路狂奔。

大工厂——小作坊~

众星拱月的模式大放异彩。

工业部大臣杜仁对各地陡然暴增的产量颇感意外,亲自走访后写下了数千字的报告。

送至燕京。

李郁看完,哑然失笑。

这不就是二战之前,邻居的穷鬼帝国主义所走的工业路线吗?

在 18世纪搞,那是相当的先进啊。

甭说 18世纪,就算放在 20世纪前期也算相对先进。穷鬼帝国主义,那也是帝国主义。虽然打不过真正的工业国,打农业国就好似刀子切黄油。

……

于是,

当即批示:

“工厂——作坊,工厂——家庭的模式很好,既能实现产能暴增,又能带动农夫增收,实乃利国利民利己之创举。”

“首创之工厂主,赏赐御酒一箱。首创之工人(团队),赏内帑银 500两。”

“值得推广,大力推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