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真是大宋的福气!"
既然已经知晓这对父子的德性,大家也就不再对他们抱有期望,如此便不会失望。
是以,平行时空的众人堪称淡定地看着李纲“修楼橹,挂氈幕,安砲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榻木,备火油”,几乎将能安排的一切都安排上了;他们沉默地看着金国大军兵临城下,汴京守卫战正式打响,三天三夜的惨烈大战过后,金人鸣金收兵;又看着宋钦宗不等勤王之师陆续赶来,在汴京城尚未到最后危急关头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遣使与金人议和。
对此,竟然并没有太多谴责的声音。汉武帝刘彻一开口就是老阴阳怪气了:"居然没有出城投降,还想着议和?"
实诚人卫青附和道: “陛下所言甚是,宋钦宗倒不是全无骨气,好歹不曾出降。”一旁的霍去病无辜地眨了眨眼睛。
……这宋钦宗在陛下和舅舅心目中的形象是何等的软骨头啊,要求都这么低了吗?
换作他们大汉,别说主动与匈奴议和,就算匈奴人想议和,都得试一试大汉的铁拳。等被铁拳揍趴下了,再谈求和的事!
而这样的一幕不止出现在大汉,此时历朝历代平行时空,舆论竟然出奇的“温和”。
反正北宋是打不过金国的,以北宋天子的软弱,议和不是早晚的事吗
?大不了多交点岁币,只要不割地称臣就是了。对于上贡经验丰富的宋朝而言又不是什么大事!
就连汴京百姓都安心下来。
若是交钱就能让金人离开,保住他们一家老小的性命,这样的结局也不算太坏。那三天三夜的惨烈大战谁也不希望发生。是以,万众瞩目中,宋金议和展开。
一张泛黄的古卷在水镜上缓缓铺开,你也出了金国开出的议和条件——
[犒师金银绢采各以千万计,马驼驴骡之属各以万计。尊其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汉者悉归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又以亲王、宰相为质。]
看着镜面上的三项条件,唐太宗李世民紧皱眉头: "竟是如此狮子大开口……"
尤其是第二项条件,太原三镇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无论如何也不能割让给金国。
更何况,他可还记得太原城军民如何拼死抵抗金人,倘若宋钦宗赵恒当真答应了金人的条件,岂不是放弃了太原城的百姓?
正在浴血奋战的前线将士该有多么绝望?
当他们在前线与敌人厮杀之际,等来的却不是援军,而是将他们卖给敌国的圣旨。只要想到那一幕,就令人心冷齿寒。
"这宋钦宗该不会如此不智吧?"
太原三镇的百姓同时仰头望向水镜,目光无比复杂,有担忧,有忐忑,也有希冀。天子为民父母,怎会抛弃他的“子女”?……不会的,一定不会的!
然而,接下来出现的画面令他们彻底心寒,只见宋钦宗毫不犹豫就要答应这些条件,李邦彦等人亦是开口支持,唯有李纲极力反对,坚决不同意金人开出的条件。
双方只好继续谈判,但条件变化不大。泛黄的古卷收拢又展开,浮现新的字迹:
[……需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匹,表缎百万匹,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地,并宰相、亲王为质。]
【为了满足金人的议和条件,宋钦宗赵恒下令大肆收刮汴京上下,敢藏匿财产者通通以军法论处,最终获得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两,而民间百姓却被收刮一空。】
【又有康王赵构主动请缨为质,宋钦宗赵恒欣然应允,还派出宰相张邦昌为质。】
【与此同时,一纸诏书自中书省发出
,轻而易举就将太原三镇通通舍弃。还好被李纲将这封诏书暂时拦了下来——】
[中山、太原、河间府并属县及以北州军,已于誓书议定交割,如有不肯听从之处,即将所昆州府令归金国。]
水镜之中的字迹是如此刺眼,仿佛由无数百姓的鲜血形成,宋钦宗上贡的金钱与土地从来就不属于他,而是属于大宋的每一个子民,其上堆满了百姓的汗水与鲜血!
尽管李纲暂时拦下了割让三镇的诏书,但大家毫不怀疑,他根本拦不了多久。谁让宋钦宗赵恒如今是铁了心要议和,只要金国愿意退兵,什么条件他都能答应。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十四日,一则好消息传来,望眼欲穿的三大勤王军终于到了。这一刻,大宋君臣欣喜若狂。】
【——这场战争似乎迎来了转机。】
水镜之外的众人却不见半分喜色。大宋君臣百姓失魂落魄地念叨着: "靖康?"——原来靖康之耻已经近在咫尺了吗?所谓的转机,恐怕只是空欢喜一场吧?
镜中赫然出现种师道的“种家军”,姚平仲的“姚家军”,还有折可存的“折家军”。
【大宋军队数目暴涨,到达二十余万。按照原本约定,本该全部交由李纲管理。但大宋天子可是精修传统技能,对抗外敌无能为力,打压提防臣子却信